不解藏踪迹的解是什么意思
2024-02-07
当提及三年级上册司马光24课课文,我们可能都知道,有人问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课文讲解,这究竟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吧。
一、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全文30个字。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中的一则小故事。故事讲的就是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但和民间流传的《司马光砸缸》故事所不同的是,这一篇课文是文言文。
这是统编教材选编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此之前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第一篇文言文是《杨氏之子》安排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统编教材,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增加了古诗文的阅读篇目,而且将文言启蒙第一课提前到了三年级上册。
孩子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怎样给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这对孩子以后学习文言文的态度,将发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就将此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界定为: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学习文言文是一种美好而愉悦的体验。
二、教学过程:
(一)司马光姓什么
上课之前,把课文全文抄在黑板上。
1.在黑板左边写上“司马光”和自己的名字。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两个人物。谁能说说这两个人物是谁?(一个是上课的老师,一个就是课文里要认识的人物。)
2.司马光如果活到今天,他就整整1000岁了,我们今天要来认识这位1000年以前的人物。(司马光生于1019年)同学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名字和老师的名字有什么不一样。
顺势引导: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复姓,单名。老师是单姓,双名。
(二)一读再读三读,但不重复读
一读读通顺、正确。
1.孩子们课前是否预习了课文,挑生把课文读一遍。
直到挑到的同学能把课文读得很通顺。
2.全班同学大声把课文读一遍。目的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音读准确。
二读读出节奏。
1.红色粉笔,用红色斜线,把黑板上的课文每一句话的断句标识好。
2.问:老师划这样的红斜线是表示什么意思?(停顿)
3.同学们在自己的书上也划上斜线。
4.划好斜线之后,请孩子们再大声读一读课文。
5.划了斜线朗读,和没有画小斜线之前朗读,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画了斜线之后,朗读起来就更有节奏感,感觉味道更好一些。)
三读读出味道
1.老师把课文从头到尾范读一遍。
2.请孩子们像老师一样,把课文再美美地读一遍。从听读到朗读,从感受到体验。
(三)明白注释的作用
1.用红色粉笔把书上的6个注释符号,在黑板上一一标识出来。问:这6个符号是谁标上去的呢?
(这是编书的人标上去的。)
2.追问: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标上这些注释符号呢?
这是教材编辑估计我们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读这一篇课文,有一些字词,可能理解会有困难,就帮我们做了一个解释。
3.把课文再从头到尾读一遍,遇到每一个注释符号时,就把旁边的注释意思,也大声读一遍。
4。请大家把书合上,考一考孩子们对刚才那些注释的字是否真正的理解了。
5.请大家再细细把课文读一遍。看看除了教材编辑帮助我们注释的这6个字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字,你不太理解它的意思。如果发现还有些句子里的某个字自己不太明白,请自己像教材编辑一样在这些字词旁边标注上⑦⑧⑨⑩的符号,等一下老师和同学可以来帮助你完成这一些注释和理解。
6.学生提问:
预设——
“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持”是什么意思?(“拿起”的意思。)
请这个孩子在书的旁边写上注释⑦“拿起”。
“众皆弃去”的“弃”是什么意思?(“离开”的意思。)
教师补充:去,是离开的意思。我在黑板上画了“弃”的甲骨文,上面,就是一个刚出生的头朝下的小孩子。下面,就是一双手。告诉孩子们“弃”的意思,就是把小孩子抛弃。众皆弃去,就是大家都抛弃他,离开他,不管他死活。
“一儿登瓮”的“登”是什么意思?(“登瓮”就是爬上瓮的意思。)
(四)文言文“文”在哪里?
1.在课题《司马光》的后面划了一条横线,并提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司马光干什么呢?
预设生回答:司马光救人。
追问:司马光是怎样救人的呢?建议同学们最好用课文中字词来回答。
生1:司马光破瓮救人。
生2:司马光砸瓮救人。
生3:司马光击翁救人。
2.“破瓮、砸瓮、击瓮“三个不同的词语来概括这篇文言文大意,到底用哪一个字最好呢?
小结::表面上看,破瓮,砸瓮,击瓮,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打破水瓮。但是我们仔细一琢磨呢。击,不仅仅比“砸瓮”好听,而且更能表现司马光的聪明智慧。用“击瓮”比用“砸瓮”更优雅。我们今天读的这篇课文,用这样优雅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我们就把它叫做文言文。
3.板书“文言文”,随后再写上“优雅”。
补充:我们现在经常说司马光砸缸,我相信在几百年以前的宋朝,我们的古人,他口头上也可能会说司马光砸缸。但是把司马光这个故事写成文章时,古人就写“司马光击瓮”,而不写“司马光砸缸”。因为“击瓮”是典雅的书面用语。“文言文”就是用这样优雅典雅的书面语言写出来的文章。
(五)交一个1000年前的朋友
1.如果1000年前的司马光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中间,你愿不愿意和他交朋友?
老师希望你们交司马光这个朋友的时候,能够简单说说你们交这个朋友的理由,你们的理由,最好要从课文的原句子中寻找到。
预设:
生1:我很愿意交司马光这个朋友,因为他做事很有计策。他知道拿起身边的持石击瓮,放水救人。
生2:在伙伴掉在水瓮里,快要出人命时,其他的人都吓得逃跑离开,只有司马光留下来击瓮救人,他很善良,我喜欢交司马光这个朋友。
补充道:在朋友遇到危险的时候,别人都选择离,而司马光想到的是救朋友。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有安全感。这样善良的朋友值得信赖。
引导:虽然那个伙伴是自己掉到瓮里面去的。和司马光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责任。而司马光击瓮,还有可能要担负赔偿的责任。但是司马光没有犹豫,没有害怕,没有逃跑。因为司马光知道朋友的命比这个水瓮更重要。
生3:看到朋友落水,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一点也不慌张,拿起石头击瓮,可以看出司马光机智果敢,我很愿意交他这个朋友。
板书“善良”“有计策”“机智果敢”。
2.总结性引导:交朋友的要有好眼光。因为我们交什么样的朋友,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交司马光这样心地善良的朋友,我们就会成为心地善良的人。我们交司马光这样做事有计策的朋友,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有计策的人。我们交司马光这样机智果敢的朋友,我们就会成为机智果敢的人。
3.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再朗读一遍。我们通过读这样的文言文,就可以和1000年以前的司马光交朋友,和1000年前的古人对话交流。这不就是我们读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吗?
(六)我有一份礼物送给你
1.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请孩子们合上书,坐端正:老师准备了一份礼物,要送给我们今天的同学们。
这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文言文全文。用楷体写的,用文言竖排的方式书写,而且没有标点。我们过去的文言文,就是这样没有标点的竖排的方式写的。
我说:谁能够把这一幅作品的内容,像我们刚才有节奏朗读课文一样通顺流畅的读出来,这幅作品就送给谁。
2.孩子们别着急,老师还有一份礼物。
把第二幅书法作品挂在黑板上。内容还是课文《司马光》文言文全文。但和上一幅正楷作品的区别是,这一次书法我是用行书写的。依然竖排没有标点。
这一回 ,我请左前方一个女生来朗读。
3.出示第3幅作品。书写的是草书。
谁能流畅地把草书全文朗读一遍,第三幅作品就送给他。
4.请全班同学把课文集体背诵一遍。
5.拿出5幅书法作品,告诉孩子们:如果想得老师书法作品,这节课又没有得到老师书法作品的同学,机会还是有的。这5副书法作品我交给你们的语文老师,下一节语文课你们能够默写全文,而且字写得特漂亮的,就由你们语文老师奖励给你们这5幅作品。
(七)结束语:
1.读文言文,好不好玩?
2.读文言文,难不难?
3.读文言文,喜不喜欢?
下课,孩子们再见!
《司马光砸缸》佚名 〔宋代〕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白话释义: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语文上册三年级24课《司马光》。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课堂笔记+课文朗读+课时练
知识点
01
我会写
司sī(司机、司令、各司其职)
庭tíng(庭院、家庭、大庭广众)
登dēng(攀登、登报、五谷丰登)
跌diē(跌倒、跌落、跌跌撞撞)
众zhòng(众人、众多、众志成城)
弃qì(丢弃、抛弃、自暴自弃)
持chí(坚持、主持、坚持不懈)
02
我会认
皆jiē(比比皆是、人人皆知、皆大欢喜)
03
多音字
得děi (得亏)dé (得救)
没mò(沉没)méi(没有)
04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05
注释
戏:做游戏 于:在
庭:庭院 登:爬
瓮:缸 足:失足
跌:掉进 没:沉没
众:大家 皆:全,都
弃:丢弃 去:离开
持:拿 击:击打
破:被打破 之:瓮
迸:涌出
06
诗意
一天,一群小孩 在庭院里嬉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 一个小孩爬到瓮缸上,失足掉进缸里沉没到水里。家都丢弃他失足者离开了。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块击打瓮缸,瓮缸被打破了,水从破口处喷涌出来,失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够活下来。
07
问题归纳
课文讲了怎样的小故事?作者写了司马光的表现,还写了其他孩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
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司马光的不慌张,沉着冷静。
08
课文主题
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解救伙伴沉着冷静的表现的赞颂之情。
09
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借助注释,想一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生动,然后讲给别人听。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文言,比较凝练,刚读起来觉得很难明白其意思,只看注释,理解起来也很困难。我们学的其他课文描写生动具体,语言浅显易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24课课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课文讲解」相关文章
2024-02-07
2023-10-14
2023-06-07
2023-04-07
2023-04-06
202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