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节日大全时间表 2024年节日的日历时间
2024-04-15
岁时节日的起源
(一)远古历法的因素。应当说,我国岁时节日的由来是多方面的。首要的原因,就是原始先民从事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需要把握时间,那么就要观察天时,制定历法。相传黄帝时设五官,其中有考定星历的官员。颛顼时设有火正官,尧帝时又设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夏朝时,根据北斗星斗柄指向和许多恒星的出没来确定时、月,并用天干纪年。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后来形成了夏历。殷商时期又制定了相对完备的历法,用天干地支相搭配来纪年。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天干地支相搭配就形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这样的纪年方法,60年为一轮,称为一甲子、花甲子。周代继续用干支纪年,但以天上星宿大火的位置来表示寒来暑往、节令更替,所谓“七月流火”,不是指天热,而是周人所指的大火星在天,从而又形成了周历。根据现在看到的《逸周书·时训》记载,那时就已经有了不少节气名称和相关的气候、物候记载。古唐尧虞舜时,一年称为一载。夏朝时又称岁,商代则称祀,周时才称为年。年的起始和终点也有变化。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根据夏历制定颁布了《太初历》,那时二十四节气已经确定。这是大体延用至今的以地月关系为基础的历法,相对于以地日关系为基础的太阳历,此为太阴历,民间称阴历,后又称为农历。这种历法规定一年12个月,19年7闰,闰年13个月。太初历也是兼顾地日关系的阴阳合历。远古时为了农业丰收,春种之前需要祈天祀地,秋收之后需要感谢神灵,所以就出现了春社、秋社,届时要进行祭土仪式,具体时间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祭祀节日。春社、秋社活动,后来在民间长期存在。人们丈量太阳的影子,把日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人们从冬至算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度(约30天),便制定出一个新的中气,一年12个月便有12个中气。它们便分别是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然后再从小寒算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度(约30天)便会出现一个新的节气,12个月就有12个节气。它们分别是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这些中气和节气相交叉便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的制定,为农业生产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早在远古时,民众就知道许多天文知识。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曾经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也。”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前,人人都懂得天文现象。“七月流火”,是种田人口中的话。“三星在户”,是妇女们的话。“月离于毕”,是边防士兵的语言。“龙尾伏辰”,是儿童歌谣中的词句。但后来读书做学问的人们,有时问起这些来还很迷糊不懂。其中“火”、“三星”、“毕”、“尾”、“辰”等都是星名。那时人们就在观察确定天空中的日月、星座和星区,后来确定了“七曜”,即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也确定了二十八宿,是指在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星组成的28个星区。在殷墟甲骨文、金文中,就记录了对二十八宿中部分星宿和日食月食现象。关于星宿的叙述和天象记载,还可以参看古老的《诗经》、《夏小正》、《春秋》、《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节气,后来都形成了民俗节日。
节日
(二)月亮圆缺的因素。我国传统节日与月亮的朔望、圆缺也有密切关系。节日便是把一年季节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时间段。在节日日期的制定过程中,月亮的圆缺被人们格外关注。因为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和日历,只能观察天上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它的光芒很刺眼。月亮有升有落,有圆有缺,而且光线柔和,成为人们晚上反复观赏的对象。于是在岁时周期中有了月的概念。古人说的朔日、元日,就是现在所说的初一,而月圆时则是十五,也称望日、圆日。有时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一般仍是十五。古代一些节日就在朔日或圆日举行,如正月初一为元旦,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一为寒衣节等。
岁时节日的由来
(三)重叠数字的运用。我国先民很早就形成了数字信仰。他们认为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等数字相重叠是吉月吉日,或者是恶月恶日。一月一,就是后来的正月正,大年初一,这和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日子。五月五则是古人心目中的恶月恶日,这天要驱鬼避邪才能保证全家安康,所以也从反面形成一个大节了。还有民间忌讳的四月四,也是传统的地方性民间节日。这些与古代《周易》上讲数理关系有关。伏羲发明八卦,周文王演绎为八八六十四卦,在我国和世界东方形成了数理测算传统,也影响到了节日内涵的解释。
(四)信仰祭祀的因素。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灵魂崇拜、祖灵信仰和万物有灵观念,人们对天和地、日月星辰、大山大河、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自然崇拜,氏族部落的图腾信仰,以及后来渐渐形成的人神崇拜等等,都是节日形成的文化心理因素。比如人神,主要是民族人文始祖、民族英雄和各种功德人物。人文始祖中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和苗族始祖蚩尤,壮族始祖布洛陀等。民族英雄中被广泛祭祀的有苏武、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还有其他在维护百姓利益、进行发明创造的地方性神癨们。比如工匠祖师爷鲁班、毛笔祖师爷蒙恬、造纸祖师爷蔡伦、香粉祖师西施,以及医药祖师华佗等。我国是一个善于造神的国家,从远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人被捧上神坛,他们的生日、忌日或某个相关的日子都可能形成大小节日,有的形成了地方性庙会。儒教、道教的形成和佛教的传入,对后世节日的形成和增多、节日内涵的丰富和节俗的多样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入,也使人们的信仰和祭祀对象更为多元化。(五)宫廷的参与和提倡。我国传统节日的初始时期大多由民间约定俗成,但也在上层统治者的率先垂范、下诏提倡之中加速形成。汉朝时,文帝继位后确定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亲自上街观灯,与民同乐。武帝信奉鬼神,因看病建立了太一神坛,正月上辛日大张灯火通宵祭祀,后来合并到元宵节中来。隋炀帝追求享乐,每逢元宵节都要在京城端门外设下数里戏场,调集几万人通宵歌舞。唐玄宗时,京师长安、东都洛阳和全国元宵夜更是“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宋徽宗放“鳌山灯”长达48天之久。明清两代从元旦到元宵的游艺活动更为盛行了。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岁时节日的起源,岁时节日的由来”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岁时节日的起源 岁时节日的由来相关文章
2024-04-15
2024-04-07
2024-04-07
2024-03-15
2024-03-14
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