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产假多少天2024年新规定 2024山西女员工产假规定是什么
2024-01-23
当讨论拒绝中科大的河南领导山西人,大家或许都了解,有人问河南赶走中科大,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大家少走弯路。
多重因素造成。政府,地方经济财政,历史背景,民众对高等教育态度等等。看一下下面这篇文章,就会知道我们堂堂人口超亿的河南在全国各地高校中的尴尬。 中科大与河南,往事不如烟。1969年,有意迁往河南的中国科技大学遭遇河南当局的冷淡,时为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却主动要去了这所名校。历史很有讽刺性,李德生的故乡就是河南。从此后,中科大成为安徽的骄傲和机会,河南则因此而后悔、痛楚,经年不绝。
一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根据形势,中央决定进行“战备疏散”,中国科技大学被国务院科教组列入北京十三所下迁高校之中。据时为中科大革委会常委之一的蔡有智教授回忆,“九月下旬,分两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疏散地址。沙市有科学院的干校,河南组带有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给河南省的亲笔信。我是去河南组的成员,因为带有刘西尧同志的亲笔信,我们受到了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他让我们去南阳地区看看,在谈话中我们意识到他们对科大来河南不大积极。我们在南阳周边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地区的同志说: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两组选址人员回到北京,都表示这两地没有条件,不能去。接着又派两组,一组去江西,一组去安徽。我是去江西组的成员,到江西省后,省里明确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选址的同志在宣城地区看了以后也觉得不行。在这两组人员还没回到北京时就接到了定点安徽省安庆市的通知。”其间,是安徽的领导人李德生迅速行动,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庆,由于安庆条件太差,中科大不愿去,李德生又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中科大。
? 另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记载,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改为安徽安庆。从刘西尧专函河南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大学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当南阳籍的建筑大师杨廷宝在主持规划中科大合肥校园时,我想,他的心里一定不好受。
后来,中科大多次想迁回北京,毕竟它要依托中科院办学,但安徽省一直极力挽留,就没有走成。安徽省还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跃而为科教名城。安徽现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而河南连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没有。
无独有偶,中国地质大学曾想落户河南平顶山,也被河南错失。
二
河南错失中国科技大学的后悔只在表层、显意识里。河南的小农思维是在骨子里,不自觉的,不那么容易改掉。
在错失中科大十年后的改革开放之初,满目疮痍,各省高教实力差距不大。但随后的河南既没有争到国家投资,也没有加快发展速度,被兄弟省份远远甩下。小省山西现有八个学校可以培养博士,黑龙江有十一个,而大省河南只有五个。河南的教育投入与河南的GDP相称吗?河南重视教育了吗?
主要是当时的河南省省长没有眼光。国家考虑到我省是人口大省,知识普及教育和素质提升比较重要,决定要将中科大移来。某省长没有眼光,以河南人口这么多,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据此,故未移来!
中国科大建校及迁校始末
1958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召开学校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学校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隆重举行。
1958年9月24日,国务院第80次全体会议决定任命郭沫若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8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任命郭沫若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郁文任党委书记。
1966年6月,根据中共北京市委要求,中国科学院向中国科大派驻工作组。
1968年3月5日,中国科大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次日开始办公,在革委会各办事机构健全之前,统管一切有关革委会事宜。
1968年8月,解放军驻京“毛泽东思想宣传队”200余人、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两批300人进驻科大,领导学校“斗、批、改”运动。
1970年1月,校军宣队政委贺魁民、革委会副主任杨秀清随同科学院军代表尚可、革委会副主任王锡鹏到合肥向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副主任娄学政汇报工 作并办理移交手续,商定学校搬迁到合肥市,在原合肥师范学院校址办学;并决定将全校人员分散到淮南、马鞍山、铜陵、合肥等地厂矿、农场进行“斗、批、 改”,半天劳动,半天搞“运动”。
1969年12月中国科大开始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总计组织货运装车70余次,运货量865吨,装运仪器、器材、图书、档案等 35000箱;迁出家属470多户,组织职工、学生、家属客运20多批,约6000人次,用火车皮510多节,搬迁费达77万元。
学校迁入合肥时,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1/2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校舍面积不到6万平方米。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
1971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科大改为安徽省与三机部双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
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改为安徽省和中国科学院双 重领导,以安徽省为主。
197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经请示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大由以安徽省领导为主改为以中国科学院领导为主。
-------------------------------------
国内很多学校都在60年代左右迁过校,不过有些回了原址,有的两地办学,有的没有而已。
补充: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根据形势,中央决定进行“战备疏散”,中国科技大学被国务院科教组列入北京十三所下迁高校之中。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记载,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改为安徽安庆。从刘西尧专函河南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大学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接着又派两组,一组去江西,一组去安徽。我是去江西组的成员,到江西后,江西省里明确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选址的同志在宣城地区看了以后也觉得不行。在这两组人员还没回到北京时就接到了定点安徽省安庆市的通知。”其间,是安徽的领导人李德生迅速行动,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庆。由于安庆条件太差,中科大不愿去,李德生又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中科大。
后来,中科大多次想迁回北京,毕竟它要依托中科院办学,但安徽省一直极力挽留,就没有走成。安徽省还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跃而为科教名城。安徽现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
我觉得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好花如机遇,稍纵即逝,若不及时摘取,只剩叹息。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就算当时南阳接纳了中科大,也留不住此校。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中科大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机遇,安徽既然能留住,河南却为何留不住?
要知道安庆市比南阳市好不到哪去,郑州和合肥也是半斤八两。中科大在北京的校址被占,再加上安徽相当热情,这是中科大留下的重要因素。
也有人说,当年的安徽革委会主任李德生就是河南人,但这不是错失机遇的理由。
现在的合肥科教实力可谓是相当强劲。合肥是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市内有3个国家实验室,河南全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却寥寥无几。
一所中科大,带来的是无尽资源。当年河南若能留下此校,这些东西便会建设在中原大地。
中国科技大学是由于战备疏散迁出北京,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恶化,党中央和毛主席判断前苏联很有可能对中国进行突袭,甚至可能使用核武器。在此背景下,首都一些重要单位,中央决定采取疏散政策。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记载,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改为安徽安庆。从有关资料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大学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主、副食品。
当时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兼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的李德生同志,得知中科大要搬迁,积极主动请求中央将这所大学迁往安徽。
中国科大先接到疏散到安徽省安庆市的指示,1969年12月,中科大近千人到达安庆。部分师生认为安庆条件困难,反对学校搬迁。
当时李德生同志说,“中央决定将科大下放安徽,原来考虑放在安庆,现在看来不一定合适,可以放在合肥”。
安徽省革委会研究决定,撤销合肥师范学院建制,将合肥师院的各系师生分别充实到安徽师范学院(芜湖市)、安徽劳动大学(位于宣城市宣郎广农场)和安徽师范学院安庆教学点。于是,中国科大6000名师生家属和仪器图书迁至合肥,在原合肥师范学院校址办学。
中国科大在局势好转后一直想迁回北京,毕竟它要依托中科院办学,但安徽方面极力挽留,最终中国科大没有回成。为了挽留中科大,地理上不集中供暖的合肥,给中国科大装了暖气,这在合肥是首家。另外安徽省积极与铁道部协调,开通合肥——北京专线,以便科大教职员工回北京探亲,由于这样中国科大取消了回北京的念头,一心留在合肥市办学。
于是安徽取得了对中国科技大学的长期拥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安徽拥有了一所中国顶尖大学。以中国科技大学为基础,安徽省还争取到中国科学院在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国家筹建的20个顶级的国家实验室中,安徽有三个,仅次于北京。
没有经济支持中科大。
当时河南闹饥荒。自从1942年花园口决堤以后,河南东南部就整个成为了黄泛区,黄泛区风一吹就是沙尘,而且还有盐碱化倾向。粮食产量很低。
建国以后一直都没恢复过来,许多河南人饿肚子,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省又怎么可能来要中科大来占粮食指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拒绝中科大的河南领导山西人「河南赶走中科大」相关文章
2024-01-23
2024-01-23
2024-01-19
2023-11-03
2023-10-31
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