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024年夏天晚上八点天黑了吗
2024-04-28
苏州的“石湖串月”
过去苏州一带有中秋走月亮的习俗。在月圆之夜,妇女们盛装外出,或互相串门,或月下戏耍,或去闹市寺院游逛,或观看文艺演出,往往走到深夜方归。苏州中秋节俗中最有名的是“石湖串月”。
石湖是太湖的支流,在苏州城西南十八里处,西邻上方山。石湖边上有座行春桥,有九个环洞。据说在农历八月十八前后,夜晚能看到水面上有一串月亮,这就是“石湖串月”。清代顾禄《清嘉录》如此描述这一风景:“八月十八日,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据这本书的说法,石湖串月是八月十八夜,月亮刚升起的时候,月光透过桥洞投射到水面上的一串月影。因为桥洞是圆形的,那透过桥洞投射到水面上的九个圆形的月光斑圈就像一串月亮一样。这只是个形容性的说法。但是后来人们传成能在这里的水面上看到一串月亮,就使石湖月色带有很大的传奇性,引起人们来这里看月色奇景的浓厚兴趣。不只是苏州人,甚至无锡、常熟、吴江等地的人也赶来看。
看串月的时间,在八月十六到八月十九之间,以八月十八最盛。具体时刻,有明月初起和夜半两种说法。地点在行春桥附近。也有的说,要从上方山山顶的望湖亭往下看才能见到。每年八月十八前后,石湖岸边、上方山上,游人如织,水面上也是小舟如梭。有赏月的,有上香的,有爬山的,有唱歌的,有吹箫的,热闹非常,成为苏州全城人的欢庆活动。
清代诗人蔡云赋诗描述这一夜景:
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
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河亭。
清代诗人沈朝初也有一首《忆江南》词吟咏此景:
赏月
苏州好,串月有长桥。桥影重重湖面阔,月亮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
关于石湖串月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刊行的卢熊《苏州府志》:“十八日昏时,登楞伽山(上方山)望湖亭,士女为看串月之游。”清楚地说明,明代已有了观看石湖串月的习俗。这一习俗的出现跟明清时期上方山上的庙会有根本的关联。明代的上方山上有座五通神庙,民间传说八月十七是五通神的生日,故在这天苏州一带许多人都来此上香,并有文艺、武术表演等,形成庙会。由于此时正值中秋月圆之时,在景色秀丽的石湖一带游玩赏月也是自然而然的,在此基础上就出现了石湖串月的传说。明代上方山香火极盛,到清代康熙年间,五通神庙被官府拆除,庙会逐渐消失,但是八月十八前后在石湖、上方山集会、游玩、赏月的习俗仍保留了下来。
在传说里,石湖串月就是能看到一串月亮,每个桥孔中都有一个月亮,甚至说就像一串糖葫芦一样。这一奇景被传成实实在在的景色,一般人都信以为真,但是在这一带生活的人,都说自己没看到过一串月亮。其实早在清代,就有人怀疑这种说法。清初诗人徐崧说串月之景“试问游船都不知”。诗人徐士宏的《吴中竹枝词》说:“秋风十里绿蒲生,串月看来虚有名。”尽管看不到实实在在的串月奇景,民众还是每年都兴致勃勃地赶来看串月,其实串月传说只是为这一集会赏月习俗增加了传奇性、趣味性和浪漫色彩,至于是不是真的能看到并不重要。人们愿意保持这种想象和期待。也有人解释说,串月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才能看到,甚至说不是谁都能看到的,要有福的人才能见到。不管怎样,看石湖串月的习俗成为一项远近闻名的赏月习俗,更有人将苏州的“石湖串月”与北京的“卢沟晓月”、杭州的“三潭印月”、太湖的“石公秋月”相提并论,列为我国“四大月景”。
苏州还有一处赏月的好去处是澹台湖畔的宝带桥。这座桥有五十三孔,传说中秋月明之夜,每个桥孔中都能变幻出一个月亮,就是有五十三个月亮;也有人将之与“石湖串月”放在一起,说在高处能看到两座桥下有六十二个月亮。不过,“宝带桥串月”并不是很有名。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苏州赏月习俗与胜景,苏州的“石湖串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苏州赏月习俗与胜景 苏州的“石湖串月”相关文章
2024-04-28
2024-04-28
2024-04-28
2024-04-28
2024-04-28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