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今年什么时候入夏2024
2024-03-22
如今说起“天府”、“天府之国”,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土壤肥沃物资富饶的四川,尤其是其省会城市:成都。但具《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天府”一词,是用来形容当时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盆地”的。
“天府”一词出自《周礼》一书。《周礼·春官·宗伯》中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可见其最初含义是指周官名,是指肥沃、险要、物产丰饶之地域。
那么为什么古代最初的“”天府,与现代“天府”代表的地区会有所不同?而这种观点的转变又是何时、如何发生的?
中国最初的“天府”:关中
1. 关中所处战略要地
探究问题的起点在于“关中”,那么“关中”处在何处?何时被誉为“天府”,又为何被誉为“天府”?
人们对于“关中”一词及其所代表的范围,随着历史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是代表“四关”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二是代表“两关”即:函谷关、西之关或陇关、大散关;
三是代表“泾渭”即:汧陇以东至黄河西岸、秦岭以北的泾渭流域都是关中所在地区。
虽说以上三种说法略有差异,但其主体范围基本都是代表着现在的黄河以西,六盘山以东,秦岭以北和毛乌素沙漠以南所包含的地区。
其北部所在就是陕北的黄土高原,南部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即四面都有高原或山地组成的天然屏障。这在军事地理上可谓是得天独厚。再加上人口密集、资源富庶亦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过秦论》中写到:“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国”。同样也能看出古代帝王对于关中之地的重视。
2. 关中何以成为“天府”
“关中”之名起于战国,也是在那时起便有了“四塞之国”的说法。
自西周起,共有13个王朝在关中地区建都,先后历时1100多年,《史记》中将关中之地描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张良也说过:“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除了地处险要之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外。其所处的渭河流域更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所谓中华文明起于黄河,可见关中地域亦是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处之一。
但若没有适宜的条件,黄河流域或者说关中又如何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另外,在大规模南迁之前,关中地区更是拥有丰厚的粮食储备、物质富饶。这也是其被誉为“天府之国”的重要原因。
这从自西周时期开始就有人在这里生活、开垦土地、种植庄稼便能看出,这里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粮食储备自然丰厚。
在周时期,古公亶父作首领时,周人就渡过漆水,翻过梁山,来到渭河北岸岐山南麓的一块美丽富饶的黄土平原定居,也就是之后发展为关中平原的一块土地。
在这里,古公亶父指挥族人开垦土地、放牧、种植庄稼,发展农业;营建庙堂、宫殿、住宅,修筑城墙,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并多次打退前来骚扰的戎、狄部落。
一直到秦朝建立前后,这时关中地区的农业水平已经远超当时中国的其他地区了,土地大量开垦,牛耕普遍采用,并已经出现了铁犁,还修建了郑国渠,可灌田4万顷。
然而多年的沉淀积累使关中到了西汉时期,才真正到达鼎盛。“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是《史记·货殖列传》中对于关中之地的描写。
汉成帝年间,议郎泛胜之写了一部农学著作,后世称为《泛胜之书》,系统地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
由此可见,当时的关中地区,地势平坦、地形险要、物产丰富、土地肥美、水运快捷,并有便利的灌溉系统、繁荣的经济,因此被称为“天府”亦是自然。
关中的衰落与成都平原的崛起
1. 关中地区的衰落
东汉末年,关东军阀为讨伐董卓,在关中地区发起战争,在战争中关中经历了一次大浩劫:《后汉书》中对于当时长安城内的描写:“长安城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人相食啖,白骨累积,臭秽满路”。“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
关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因此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至此关中地区的中心地位开始下降。
随着时间推移,关中地区天地环境的大变,使得关中之地日益由雨量充沛转为干旱少雨,缺水便成为阻碍当地农业发展的难题。同时洛阳、开封等地逐渐发展起来,土地开垦程度甚至超过了长安,其地位也渐渐超过了关中地区。
另外,自历朝君主定都长安以来,关中人口就日益增多,但随着人口增加,伐木造屋,采石造殿引发了水土流失,导致了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日益下降。
安史之乱之后,汉人不堪重负纷纷南逃,造成了一次人口大迁徙。而这次迁徙彻底改变了南北人口分布,使得南方的人口规模逐渐超过了北方。同时南迁人口也带走了大量先进的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同时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版图的扩大,使得长江流域更能得到丰富的产出,也更加适合人类居住,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便开始由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再加上丝绸之路沿线人口锐减,关中的经济、政治地位进一步弱化,种种原因使得关中地区走向“衰落”。
因此,由于自然以及人文环境的改变,自五代以后,关中平原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不保,加上南方地区的兴起,“天府之国”的雅称也就逐渐被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夺取”。
2.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包括四川成都各区县以及雅安、德阳、绵阳、乐山、眉山等地的部分区域。是中国西南部最大的平原。
成都平原首次被称为“天府”是在关中被称为“天府”的500多年之后,是诸葛亮在的《隆中对》中有提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即蜀地为“天府之地”。
其实早在远古时期,成都平原就是古蜀先民的栖息之地。但那时成都平原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虽然四川境内存在着贸易通道,但仍有大部分区域未经开发,且由于常年存在水患问题,以至于大多数古人对于成都平原的认识仅限于丛林茂盛、文化落寞。
这从李白的《蜀道难》中可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李冰父子主持建造都江堰,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水患问题,并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无水旱之灾,便可以使土地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当地人民也再无冻馁之虞。但在秦时期,成都平原的繁荣程度,远比不上关中。
但都江堰的建成却成为了成都平原崛起,并逐渐取代关中的重要转折之一。这其中的表现即为在都江堰建成之后,蜀人就在此处的平原与丘陵一带发展农业以及其他副业,并在其大大小小的坝子上安居,过着安定而又富裕的日子。
而历代移民,尤其是上文提到的安史之乱带来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使得四川成了“五方杂处”的移民社会。移民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四川当地农耕与经济贸易的发展,并增进了文化的交融与包容。
同时大量的人口迁入,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使成都平原经济得以快速的增长。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平原又得到较好的开拓与发展,成都平原四季分明,日照少、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便形成了稻作农业区,并且到了宋朝时期,四川地区诞生了中国最早的钱币:“交子”。
由此成都平原逐渐成为鱼米之乡,并成为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
后来,成都平原古蜀文明高度发展,并逐步演进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高地。进一步,通过西南夷地区向西开辟并发展了与缅甸、印度、中亚和西亚的交通线路和经济贸易关系,并一直延伸到欧洲地中海地区。向南则开辟并发展了与东南亚大陆的交通线路和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并将古蜀文明传播到南中国海。
因此由于其独特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上历史上多次开拓,四川盆地也就是成都平原终于在唐末之后发展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并沿用至今。
总结
“天府之国”历经朝代转换,在不同时期所代表的地区也有所不同,但中国最初的“天府之国”指的是关中地区,而现在指的是成都平原地区。
在西汉及其之前,关中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丰厚的粮食储备,吸引着历代君主在此建朝立代。
但随着环境的改变、土地的过度开发、人口迁徙,使得关中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逐渐下降。
在都江堰的建成之后,南方尤其是都江堰所在的成都平原地区迅速发展,环境转好,粮食物产逐渐丰富。使得“天府之国”的美誉转移到了此处。
如今“天府之国”不仅仅是用来形容地域的富饶,更用来形容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而四川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民生活状态,千年来持续发展而不衰竭,成为区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更使此地做实“天府之国”一称。
参考文献
1.《“天府之国”自古代并非指蜀地》
2.《“天府”新解》
3.《论“天府之国”的兴替》
4.《雄关漫道话关中》
5.《天府之国成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关中地区什么时候被称为天府之国)相关文章
2024-03-22
2024-03-22
2024-03-22
2024-03-18
2024-03-15
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