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观后感_三年级上册司马光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观后感_三年级上册司马光

发布时间:2024-07-11 04:48:22 阅读:1414

当我们交流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观后感,我们或许都了解,有人问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这到底是咋回事?希望网友们会喜欢。

本文目录一览: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1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薛洋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

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2

《司马光》是小学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课文讲述了司马光在童年时代遇事不慌,小小年纪砸缸救人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而且脉络清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都讲得清楚有条理。特别是在遭遇困难时,对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进行的对比描写,简单几句就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刻画得非常生动清楚。“慌”与“不慌”的两种表现截然不同,从而更让司马光这个聪明、遇事机警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让孩子们心生佩服。

第一次在一(3)班试教时,我采用的是顺着故事发展脉络一步一步推进课文的方法,想通过设置故事的悬念让孩子身临其境的了解故事。后来发现这个故事本身非常简单易懂,学生们通过读书,已经非常清楚故事的发展过程,故事的悬念设置缺乏神秘感,孩子们的兴趣点不在上面,对孩子来说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所以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就分散了。而且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训练不够。自己反思了一下,觉得这样的课文故事简单移易懂,不能将讲课重点放在理解故事本身,而应该挖掘故事背后的新的兴趣点,让孩子对课文重新产生兴趣。

第二次在一(2)班试教,我调整了教案,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并教完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并做到读通读顺课文。第二课时,增加了听写生词的环节,把较难写的三个生词作为对第一课时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课文的讲解上,增加孩子多形式读书的安排,特别是课文的第二、四、五段,让学生们自由读,同桌读,比赛读,学生们很快就把重点段落的背诵任务完成了。课堂进行的比较实效,但是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

第三次在一(4)班试教,这次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讲解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讲解第二段时,让孩子了解了“水缸”非常大,而且装满水,孩子掉进去有生命危险。朗读指导时,都先给孩子创设情景,让孩子了解到时情况,带着感情去读。整堂课气氛热烈,孩子们兴趣很浓,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别的小朋友”的慌张,以及表现司马光的不慌,举石砸缸的镇定有力。总观整课,比前两次试教效果要好。但是在延伸拓展时,让孩子们说说还有什么办法救人时,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说的办法不合理、不实用,比如去找绳子爬到树上去救人、或者几个人垒起来把他拖出来。孩子们没有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时间非常紧迫,缸里的水会让孩子很快就窒息。所以学生在想办法时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所以想的办法不实用,不合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要改教学内容。

第四次上课,在一(1)班上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的侧重点。在第二段的解读中,除了让孩子了解水缸很大,掉进去很危险。而且创设情景让孩子联想,掉进水里面有什么危险,能不能等很很久来救。学生通过不断思考,想到了,掉进水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水会让人很快就窒息,此时情况危急,时间就是生命,要尽快想办法把缸里的小朋友就出来,也为后面凸显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合理正确进行了铺垫。在教学第四、第五段时,改变了按照课文顺序先讲别的小朋友,再介绍司马光的想法。而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把第四、第五段结合起来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都时刻注意进行两者之间的对比。朗读课文时,也采用分段读的方式,比如,老师读“别的小朋友”的段落(第四段),学生读司马光的段落夸一夸司马光。学生们在不断的对比朗读和讲解中,理解了情况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小朋友慌张、哭泣是没有用的,司马光的举石砸缸能让水里的小朋友最快脱险,这种办法非常好。而且有了前面对情况危急的想象介绍,孩子们更容易明白,找大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大人不在现场,就算找来了孩子也一定有救。但是孩子们毕竟还小,当他们解决不了难题,特别是遭遇危险时,让他们树立寻求大人帮助的意识也是对的。所以在课堂最后阶段,我也引导孩子,在实在想不到好办法解决时,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每一次的讲课,无论是孩子呈现的状态,还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都用不尽相同的地方。而通过不断的磨课,不断的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能让孩子感受得更多,学得更有兴趣,是我们的不懈的追求。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我像往常一样,根据课堂设计,按计划打开了电脑,让学生跟着朗读课文《司马光》。当孩子们读完课文以后,我随手关掉了电脑,正准备提问时,孩子们大喊大叫起来:“老师,别关!”,“老师,再放一遍!”,有的孩子甚至着急地站了起来。看着孩子们焦急的样子,我便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打开了电脑。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看着,说着,一直到把这一课的生字全部学完。当我再一次准备关机时,还没等我的手伸到电脑跟前,孩子们就又大叫起来,仍然不让我关机。这下可难坏了我。关吧,看着那一道道期盼的眼神,听着那一声声焦渴的童音,我实在下不了这个决心;不关吧,这一节课的计划不就泡汤了。就在我犹豫不决时,孩子们像突然长大了似的,自己已经安静了下来,专注地看着下一课,那神情是少见的。于是,我便打消了关机的念头,一直到临下课前十分钟时,我征得孩子们的同意才关掉了电脑。这时,我按原计划检查学生的接受情况时,发现孩子们掌握的非常好,每一位同学的回答都是那么完美无缺,有些同学的回答甚至出乎我的意料。自习课上,孩子们在做练习册时也做得比往常好。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接受新知识。我这堂与原计划完全不同的课,由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按照学生的意愿展开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得特别积极主动,聪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过这节课的实践,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创造力。我们不应该轻视它们,而应该挖掘和激发它们,让这些神奇的创造力爆发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创造出奇迹。只要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地关注学生的需要,用心去感受学生的每一点变化,就会不断地找到灵感,不断地从学生身上觅到新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就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4

《司马光》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篇文言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从编者意图来看,要引导学生从小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学习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经典,发扬国学。

我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梯级诵读助体悟。整堂课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范读引领、逐句练读,通过不同形式诵读记忆。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以读促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特点。

二、逐层推进破难点。初次接触文言文,最难的还是读句和节奏,而我通过范读让同学们画节奏,然后多媒体出示我画好的节奏让同学们对自己画错的地方改过来,对于文中比较长的句子我进行指导,如:“光持石击瓮破之”,最后让同学们跟着画好的节奏试读,让他们读通顺,读流利。

三、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该体现这个语文要素,我让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以及自己的讲解,让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四、拓展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学习文言文《孔融让梨》。讲完后,我自己觉得每个环节衔接的不是那么紧凑,还有谈到司马光这一人物形象时,有些轻描淡写,只说到了司马光机智冷静,勇敢无畏,而没有对他要传递给我们一种怎样的品质没有进行拔高、升华,此时,若能借助问题:同学们喜欢司马光身上哪一点?为什么?还可以设置一些更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别的小朋友是见死不救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入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听取同事们的宝贵建议,我也要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课堂的努力方向,吸取别人的闪光点,相信通过彼此思想的碰撞,我们会携手走得更快更远。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司马光》中,我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

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6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浅显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在课文学完,我设计让学生讨论:

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7

司马光这篇课文是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统编教材的编排很好的帮助老师们来解决了这个难点。统编教材在选择文言文的时候,从学生儿时就熟知的历史故事为出发点,引入文言文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这个故事有了了解。这样,在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去理解文章意思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特别是不少孩子在独立阅读的情况下,就能够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样为学习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起来非常轻松。使得本来应该令学生望而生畏的文言文,成为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文字。特别是当学生了解到这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时候。不少孩子对此也产生了兴趣。

记得课堂上有一个环节,就是对比一下现代文和文言文的特点的时候。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言文的特点——言简意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第一次对文言文有了了解,而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尝试去读其他的文言小故事。所以我觉得,统编教材在安排文言文的时候,还是做了深入的考虑,结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的确是不错的教材,这是从教材的角度来反思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

那么从数字教材的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这篇课文,在数字教材里边,它呈现了和语文书一样的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没有过多的视频信息。

当时我在设计的时候,加入了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材料。将这些材料与数字教材上所给的内容进行了融合,那么这样就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摸索,能够使数字教材的内容更丰富,更便于自己今后的教学。

那么在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呢?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去学习借助课后注释,查字典、组词、课文的插图等一些方法,去解释文中文字的意思,这样来帮助自己去了解文言文的意思,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练习。这样学生就掌握到了第一手的方法,那么以后他自己在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于这样的方法去了解文章的意思。统编教材里边安排了不少这样的文言小短文,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也给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那么这样两者结合起来呢,学生就能够很好的进入到文言文学习的状态中去。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容易成为自己古文学习中的绊脚石。

对于数字教材的摸索,我觉得自己只是刚刚开始,那么随着以后对数字教材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我想自己会探索出一些更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好的材料来服务于教学。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8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问题,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文言文。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9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请几位小朋友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部分小朋友在初读课文时就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使得小朋友熟练说出完整的句子。但是我这里犯了一个错误,我提的问题是把两句话合并起来说,这样的`问题毫无必要,在师傅那边受教了,以后要注意这一点。第二自然段中,主要强调别的小朋友在遇到危险时着急的动作表情,朗读时要注意读出着急的感觉。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对这句话进行表演,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情景,注意“使劲”、“搬起”这几个词语,小朋友们举手非常积极,表演得也很到位。最后总结课文,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我没有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这是很大的一个失误。我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经过本次师傅们的指点,我学会了很多细节问题的处理,在教学课文前一定要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才能将课文讲通讲好。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10

《司马光》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这是一篇以人物的名字命名的文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司马光的了解,并且引导学生想一想这篇文章会写有关司马光的什么事情呢?学生纷纷说,司马光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文章的朗读当中,首先让学生自己读、同位读,同时还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认真读,想象读等等,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增强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通过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表现,能够感受到司马光的确是遇事不慌张,沉着冷静处理问题,最终能够将落入水缸中的小朋友就出来。接下来继续提升同学们的朗读能力,自由读、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等进一步让学生内化自己的思想认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过于注重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学生的课上的写字时间略显不足,尤其是对于个别写字稍差的同学,他们写得不够好,并且写字速度稍慢,课上没有写完,因此就缺乏老师的指导,只能再另外找时间进行检查,今后要做到课堂的高效性。

语文《司马光》教学反思 篇11

《司马光》一文,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趣味识字、朗读训练、模仿动作表演、思维拓展训练、说话练习,多花样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意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教与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要求:大胆想象。)由于时间仓促,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很正确的评定。孩子们相象丰富,有说找梯子的,也有说几个小朋友叠起来,把那个落水的小朋友扯上来。听了他们的回答,我和孩子们一起推敲此办法的可行性,有的说,要是找梯子的话那还不如喊大人快;还有的说几个小朋友叠在一起,下面的那个孩子能承受得住吗?另外,就此引导到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孩子们像司马光一样,做聪明的孩子。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

拓展训练,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接受新知识。按照学生的意愿展开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得特别积极主动,聪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过这节课的实践,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学习了司马光好学这篇课文 有什么启发

学了《司马光好学》的启发:

1、司马光有志向,这是人生目标,是他的学习动力。我们也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2、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启示我们也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提出合理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3、他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半途而废,要刻苦勤奋。这种刻苦奋斗的精神也是现在的我们需要学习的。

4、他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一点学习的机会,不浪费时间。我们当今也要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不要虚度光阴。

扩展资料:

司马光好学(宋代)朱熹

1、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生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2、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得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

三年级上册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话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他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 儒家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 仰。

二、会写字

1、司

总笔画数:5画

·结构:右上包围结构·

拼音: sī

组词:司机

2、庭

总笔画数:9画

·结构:左上包围结构

·拼音: tíng

·组词:天庭

3、登

总笔画数:12画

·结构:上下结构

拼音: deng

组词:登山

4、众

·总笔画数:6画·

结构:品字结构·

拼音: zhòng

组词:出众

5、弃

总笔画数:7画

结构:上下结构

拼音: qì

组词:放弃

6、持

总笔画数:9画

结构:左右结构

拼音: chí

组词:持久

三、整体把握

先读一遍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再填空:

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 庭院里玩,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其他小朋友都跑掉了,司马光举起 一块大石头,砸那口缸,掉在缸里的小朋友 得救了。

四、课文解读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庭:庭院。 瓮: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一下子就被水淹没了。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皆:全,都。 光:司马光。

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破了缸,水从缸中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五、语句品鉴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戏:营造了群儿玩耍 的愉快气氛。

没水中:体现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小孩在水中可能会被淹死。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①展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麻利 地拿石头砸缸的果敢画面,表现了司马光的镇定自若。

②表明司马光的办法奏效了,更突出了他的果断。

六、我会说

你认为司马光具有怎样的品质?

遇事不慌 善于动脑 聪明勇敢

七、想一想:

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呢?司马光的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司马光》教学反思

      11月30日,我讲授了《司马光》一课。《司马光》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为:1.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2.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和单元要素以及课后练习题,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初步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复述故事,感受司马光的勇敢和聪明。

    这节课是仿姜雅丽老师的课。我前后上了四次?这节课很有设计性。前两次上课,感觉不顺利。

      总结问题有以下几项:

    1.课有些绕,本身课也不是很熟,环节的设计过于琐碎,一不小心就容易把某个环节忘记。

  2.文言文的重点是要多读,但课堂教学中读的不够多,读的都比较零碎,虽然最后教学目标也完成了,但留给学生读的时间的确不多。

    3.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较少,感觉一直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走,没有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

  4.仿名师的课,名师的课逻辑性、设计性比较强,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但并不能一味地模仿,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把他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发现以上几点后,在周二下午的公开课之前,我迅速做出了调整。把重点放在背诵文言文、理解课文大意,引导学生复述故事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如教研室王老师所说,课的亮点是很多,但是不能为了亮点而讲。读的环节要多引导,为孩子创设情境。问题太多,太碎。

    我调整了课堂,把不重要的设计去掉,明确教学环节的主次,对于课件的顺序进行了部分调整。再次讲起来感觉顺畅了许多,也不用再为了背教学流程而头疼,因为环节更加简单,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孩子们。

    周二下午我第四次讲授了这节课,整节课的流程还算流畅,但讲下来以后结合专家老师们的评课,我也感觉到了课堂中的一些不足。比如:授课要有激情、语言不够严谨、有重复和碎问碎答、评价不够精准等问题。

    通过这次讲课,深深感受到,名师的课虽好,但自己一定要多讲,及时发现问题,不能照搬硬套。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多听前辈的意见,但自己也要有主见,明白自己的教学目标,明确哪些环节是为了哪个教学目标。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一节课才能在磨练中不断进步。

游司马光故居观后感?

游司马光故居观后感

司马光砸缸,讲述了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

有一天,年幼的司马光和朋友们在花园里玩,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爬到了假山上,突然,一不小心掉进了假山旁边的大水缸里。水缸里满满的都是水,小男孩被吓到了,在水里挣扎着大声喊救命,这时小朋友们才发现,有人掉缸里了。大家惊慌失措,一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胆小的孩子甚至吓得哭了起来。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缸破了个窟窿,水流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体现了司马光在出现危险状况时候的智慧和勇敢。

三年级上册在本学期我们又认识了不少令人佩服的人物有什么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然后还孔融让梨呀!孟母三迁呐!等等好多历史人物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佩服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标签: #三年级 #观后感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观后感_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