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苹果杀入折叠屏行业
2023-12-13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府衙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两千多年的帝制终结。
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民国缔造者的案头,即首都的选址。在孙中山的构想中,南京自然是民国国都的不二之选,但反对的声浪也不容小觑。
主张定都南京的,多是南方省份代表(江苏除外);反对定都南京的,几为北方省份代表。
这种鲜明的区域之争,反映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自古仅为江南首城的南京,有无资质代表全国,尤其是北方?
南京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作为江南第一州的南京城一直都是该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但到了近代,在民族国家的浪潮影响下,孙中山和之后的蒋氏都竭力去除南京的这种区域属性:如果继续贴着“江南”的城市标签而存在,是“没资格”成为新生的大中华的全国性首都的。
“江南属性”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偏安的性质,认为“江南”是一种区域属性,不足以代表全国;
其二是江南的文化色彩,文弱、纸醉金迷为其基本特征,不足以彰泱泱中华之精神面貌。
自汉唐以来,南京自身的行政版图始终囿于长江以南,更为关键的是,只要是包含“江南”字样的行政区划,不仅每次都有南京,而且几乎全部以南京为核心,某种意义上,“江南”即等同于“金陵”。从省域划分上来说,南京的“视角”始终在“向南”,主要是三个选择:要么向东和两浙、苏松常镇为“一省”,要么向西和宣、徽、江西合为一体,要么两者兼而有之。
其实,最早改变这种现象的,不是在民国初年,而是明代的朱元璋。朱将南京的“向南”视角转而“向北”:从省域划分上,破天荒让江南、江北“待在一起”,包括南京在内的今苏南、皖南地区与今苏皖的江北部分合为一体,称“南直隶”;
不仅如此,在南京“市域”上,也打破长江天堑阻拦,将江北的六合、江浦两县划归南京,奠定了今天南京市域格局的基础。然而这种表面的工作,并没有彻底改变人们的固有认知,在后来设置的诸多补充区划上,长江南北分治的特点还是颇为显著,如应天巡抚辖境仍然只包括江南地区。古代环境的局限性一目了然。
故而,为了彰显南京的独特的“全国性”,蒋记民国在将南京的“江南属性”竭力去除的同时,亦将南京所在区域称作“华中”地区。
全国主要被分成六部分:华中、华北、华南、西南、东北、西北,这是民国首创。这给人一种南京地处华夏之中的不南不北印象,彰显其中心性。
民国时期,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位于“华中地区”
中央路、中山路……以及各种被冠以“中央”和“中国”字样的建筑在南京城内渐次展开,就连南京第一高校也从带有“偏居一方”属性的“国立东南大学”的名称演变成“国立中央大学”。
这种做法最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心理作用,南京从“江南第一州”变成了“全国大首都”,并获得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现代性,贴合当时的时代精神。但这也使现代南京与传统“江南”的文化意象渐行渐远。
在90年代一项针对南京市民的调查中,你认为最能代表“江南”特点的城市是哪里?只有11%受访的南京人选择了南京,仅比上海高3个百分点,42%受访者选择了苏州。由此可见,民国的舆论缔造是较为成功的,已经彻底让南京成为一座连自身也不再强调其“江南属性”的全国性城市。
1927年,一种现代行政区划的“实验”开始。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特别市”,这种特殊性还体现在“首都”这个词本身。
我国古代的皇城所在地一般称“京城/师”、“国都”等,而“首都”是当时新创,根据“capital”一词的含义生造,即“首要城市”,用以代表国家中枢所在——南京这个城市本身的官方名称一度就被叫作“首都”。看来,南京的这个“南”字也曾触碰到蒋记民国的敏感神经。
其他特别市均以城市名加头衔的方式称呼,如上海特别市、武汉特别市等,南京正式名称则为“首都特别市”。后来,首都才演变为一种城市头衔,而不再是南京的专属城市名称。
1930年,“特别市”被全部废除,一律改称“院辖市”,即今直辖市的前身。
如今,南京作为江苏这个“不南不北”的省份的省会早已褪去了其纯粹的“江南”色彩,更多强调其兼顾长江南北的统一和协调。作为华东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南京继续发挥着其无与伦比的历史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中央同意南京合并马鞍山是真的吗(南京将成为中国唯一特别市)相关文章
2023-12-13
2023-12-06
2023-12-03
2023-11-30
2023-11-24
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