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是什么意思 These是什么意思 翻译
2024-01-29
来源丨喜马拉雅APP陈昌凯的精品课《陈昌凯的心理学课》编辑丨金条
最近,丧文化很流行。被定义为“丧”的一种人生态度,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变得麻木不仁、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地活下去。
尽管这些语言听上去很消极,但“丧”作为一种人生观,确实在一些青年人当中颇为流行。在当下的社会里,青年人努力追求成功,却总是难以实现,长期的挫败感让他们开始变得消极被动,甚至从根本上丧失了追求的欲望。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这种绝望的感觉,就是“习得性无助”。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的行为,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所谓的“习得性”,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面不断的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这样的反复失败中慢慢学习到一个事实。原来你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根本不会改变什么。这就叫“习得性”的无助!
回过头来看“丧”这个人生态度,假如你无论如何努力,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可一个颜值比你高的人,或是一个比你有钱的人,很轻松就做成了。
这时你发现,原来能不能成功,与你的努力基本没什么关系。只是和你的颜值,或者是可以投入资本的多少有关,那你怎么可能还愿望去发奋努力呢?反正颜值和爹,两样都拚不过别人,还那么认真干嘛?这也是习得性的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三个基本表现
现在我们来简单地概括一下,习得性无助的三个基本的表现。
相信个人的行为和最终的结果之间,是没有关联的;
第二,倾向于相信“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而“不希望的结果必然会发生”;
第三,面对外界的困难或挑战时,态度消极,不愿意做出可能改变现状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的归因风格
习得性的无助的归因风格通常有三个重要特征:内在性、普遍性、和永久性。
第一,内在性(personal),就是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比如因为自己长得不够好看,所以才成功不了。或者因为自己比上司年轻、漂亮,才得不到上司赏识之类。
第二,普遍性(pervasive),就是指并不认为只是某一个具体事件的问题,而是把问题扩大到生活中的每个方面。比如只是英语六级考试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得到回报,但却将这个问题推论到所有考试上。
第三,所谓“永久性”(permanent),就是指习得性无助的人,倾向于认为问题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比如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英语的料,或者长相一般,所以永远不会被人注意,也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因此,习得性无助本质上就是一种永久性、普遍性和内在化的悲观归因方式。当遭遇到消极或失败经验时,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没有改变的能力,形成的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悲观的认知模式。
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
既然习得性无助是我们生活的“丧”气之源,那么我们如何摆脱悲观、绝望的情绪,逃出习得性无助的怪圈呢?
第一,一定要有信心,要坚定信念。既然悲观绝望的无助是习得而来的,那么积极乐观,自然也是可以习得的。
第二,要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学会用不同的归因解释对抗原有的想法。同时,也可以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这其实就是把习得性无助惯用的内在、普遍和永久性的归因,转变为外在、具体和可变的归因。
第三,让你无助的往往是无助本身,是那一种抽象的悲观感觉。当你陷入“我完蛋了”、“我真没用,什么也改变不了”的绝望情绪中时,不妨将问题具体化,想想“我究竟遇到的是什么困难”,然后再冷静地想一想,“怎么样能解决?”
第四,从小事做起,哪怕只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和强化。一切大变都是从小变开始的。当你把问题缩小到一个可以完成的任务时,小小的成功不仅会给你带来惊喜,还能由此激发你继续努力的动力。
当然,如今青年们的“丧”文化,并不是真的只有消极颓废,其中也包含了很积极的抗争元素。但如果你不希望自己丧气太重,怨气太浓的话,不妨开始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自己真实地行动起来哦!
关于主播:
社会心理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心理学男神陈昌凯老师,将多年来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用最生动的语言讲给你听,为你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用心理学实验解释很多我们司空见惯,而又迷惑不解的现象,听起来妙趣横生!
关于喜马拉雅:
中国第一音频平台。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8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permanent是什么意思(permanent词组)相关文章
2024-01-29
2024-01-20
2024-01-05
2023-12-27
2023-12-27
2023-11-06